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
肾病患者需警惕 尿微量白蛋白

更新时间:2021-09-17 09:41:55  推荐指数:

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。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,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,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。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,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,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,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。

  糖尿病肾病呈缓慢进展经过,最早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;以后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,尿中开始出现微量白蛋白(MUA),但无球蛋白增加,属于“选择性蛋白尿”,病人肾小球滤过率尚在正常范围,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,此阶段即“早期糖尿病肾病”。

  慢性肾脏病(CKD)定义: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(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),包括肾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、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,及影像学检查异常,或不明原因GFR下降(<60ml/min·1.73m2)超过3个月,即为CKD。

  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疾病包括各种原发的、继发的肾小球肾炎、肾小管损伤和肾血管的病变等。根据GFR可以将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,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的降低CKD患者的并发症,明显的提高生存率,对于CKD的治疗,包括原发病的治疗,各种危险因素的处理以及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,当CKD患者进展至5期时,应及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。

  随着病情的进展,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增大,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出现大量“非选择性蛋白尿(即临床蛋白尿)”,同时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,血尿素氮、肌酐开始升高,病人开始出现浮肿及血压升高,此阶段即为“临床糖尿病肾病期”。

 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,患者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,即“终末期糖尿病肾病”,此时治疗将会非常困难。

  糖尿病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,因此,通过定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。

 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如下:

 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3个月内连测2~3次,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均达20~200微克/分钟或者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均达30~300毫克,同时排除导致蛋白尿的其他原因(如泌尿系感染、运动、原发性高血压、慢性肾小球肾炎等),即可诊断为“早期糖尿病肾病”。

  需要强调的是,“微量蛋白尿”的检测是一项特殊的生化检测项目,普通的尿常规检查是测不出微量蛋白的,普通尿常规所测的蛋白尿是“临床蛋白尿”,而非“微量蛋白尿”。一旦普通尿常规查出临床蛋白尿,说明病人肾功能损害已不是早期,病情往往已经不可逆转。

  由此可知,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。因此,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立即筛查微量蛋白尿,以后每年筛查一次。

  微量蛋白尿不仅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,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,提示病人存在早期血管通透性异常以及动脉粥样硬化,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进展、预测、治疗效果评价等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  当然,还有许多危险因素可加重糖尿病肾脏损害,其中最重要当属高血压。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,若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则会进一步增加其并发冠心病、肾病、脑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性。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50%,所以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显得格外重要。

 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,病人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,唯一的改变就是尿微量白蛋白增加,如果抢在这个阶段积极治疗,肾脏病变多半是可以逆转的。而当普通尿常规查出蛋白尿时,说明病人蛋白流失已经非常严重,肾脏病变已不是早期,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。因此,对糖尿病人来讲,在糖尿病诊断之初,就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,以后每半年~1年检查一次,以便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。

 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试试剂剂

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
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

  产品介绍:

  80年代后期学者就已经提出MAU阳性是血管广泛损伤的标志,近年有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。MAU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,在临床蛋白尿出现前即可检测到MAU的增高,MAU定量检测试剂盒以检测结果≥20μg/ml为阳性判断依据,它不仅是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诊断的指标,而且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进展、预测、治疗效果评价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  技术特性:

  测量范围:

  读数范围为5-200μg/ml

  检测样本:

  尿液

  检测原理:

 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及免疫竞争抑制法原理,由于检测区T线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MAU浓度成正比,用KD-I金标读数仪对试剂条T线颜色进行分析,来定量检测MAU含量。

  临床意义:

  肾病患者初筛

  糖尿病患者疗效监测

  高血压患者疗效监测

  其他心血管疾病疗效监测

部份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链接